iT邦幫忙

2021 iThome 鐵人賽

DAY 22
1

你是否想過:

  • 電腦是如何儲存我們所建立的檔案?
  • 為什麼要做磁碟重組?

如果不知道問題的答案,就跟著筆者一起閱讀作業系統追尋問題的答案吧!

進入正題

參考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- 9th 一書對 File system 的描述:

  • File system resides on secondary storage (disks)
  • File system organized into layers
    • application programs
      process 發出讀取需求並提供對應路徑
    • logical file system
      檢查儲存權限
    • file-organization module
      將路徑轉換成物理地址
    • basic file system
      讀取物理地址
    • I/O control
      實際的 I/O 控制
    • devices
      從儲存裝置讀取資料

檔案系統負責了邏輯塊與物理塊之間的轉換、管理剩餘空間並分配記憶體。採用分層的設計可以降低檔案系統的複雜度,實務上,不同檔案系統的分層都會有些微的差異。

檔案系統的多元性

作業系統可能支援一個或多個以上的檔案系統,常見的檔案系統有: FAT 、 exFAT 、 NTFS 、 HFS 、 HFS+ 、 ext2 、 ext3 、 ext4 、 ODS-5 、 btrfs 、 XFS 、 UFS 、 ZFS 等。

這裡的作業系統包含常見的作業系統 (Mac OS, Windows, Android, UNIX, Linux...)以及一些運作在特殊裝置的作業系統 (印表機、隨身聽等等)。

從理論到實務: 吃拉麵也能學會 FAT32 檔案系統

根據恐龍書,我們可以得知檔案目錄的實作有兩種方法,分別是:

  • Linear List
    Linear List 紀錄了所有檔案的位置(使用指標指向檔案的第一個位址)
File name Address (First block)
index.js 1
readme.md 20
  • Hash table

    因為 Hash table 的特性,如果以 Hash table 實作檔案目錄,可以大幅優化檔案的查詢速度。不過,也因為該資料結構的缺點,會有碰撞和增加空間使用的問題。

檔案目錄紀錄了檔案 (First block) 的物理位址,不過一個檔案通常是由多個 block 組成。因為這樣,檔案系統也設計了 Block 的分配方法:

  • Contiguous allocation
File Start Length
readme 0 2
main.c 2 3
index.js 5 3

根據上面的配置方法,檔案在儲存裝置的分配會像是:

0 1 2 3 4 5 6 7
readme readme main.c main.c main.c index.js index.js index.js
  • Linked allocation

    Contiguous allocation 的優點顯而易見: 因為是連續記憶體,所以讀檔速度極快。 But!!! Contiguous allocation 也有非常明顯的缺陷,以拉麵的故事為例: 筆者之前在中山區某知名拉麵店門口排隊,店內只有約 10 個位置排在吧檯,看起來就像是一條連續記憶體。筆者那天跟其餘兩位朋友排隊,當時店內有 3 個空位:

1 2 3 4 5 6 7 8 9 10
X X X X X X X

因為 Contiguous allocation 的特性,我們必須坐在一塊,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: 明明有足夠的位子,我們卻無法入坐享受熱騰騰的拉麵,只能眼睜睜看著孤獨的拉麵獵人比我們先入坐 : )
為了阻止這樣的悲劇,Linked allocation 出現了!

1 2 3 4 5 6 7 8 9 10
X 朋朋1 X X 朋朋2 X X 朋朋3 X X

朋朋 1 知道 朋朋 2 坐在第五個位置,朋朋 2 知道朋朋 3 坐在第八個位置,而檔案目錄會記錄朋朋 1 的位置。

FAT32

如果看到這裡你還沒離開,恭喜你已經了解 FAT32 的設計了 \ (^ _ ^) /

  • Indexed allocation

    Linked allocation 雖然讓我們能順利吃到拉麵,但同行的朋友需要紀錄其他人的位置,應該還有更聰明的辦法吧!當眾人陷入沉思時,資料科學家說話了:

    邊吃拉麵一邊群組通話不就好了?

    對阿,開個群聊不就解決了嗎?讓我們來看看 Indexed allocation 的設計:

    檔案目錄紀錄了檔案的 Index block,而存放在磁碟中的 Index block 就像是群組聊天室,讓同行的拉麵朋朋都可以參與視訊。

  • 關於磁碟重組

    當店內同行的客人分別坐在不同的地方時,機靈的拉麵店店員可以請客人挪動位子,讓同行的人盡可能的坐在一塊。
    當資料被寫在一起,磁碟的讀寫頭不需要不停的移動,一圈就能讀完所需資料,因此,磁碟重組(重新分配坐位)可以大幅的提升磁碟的讀寫速度。

Virtual File System

上圖為 Linux 的檔案系統架構。

Virtual file system 使用物件導向開發,它讓使用者 / 開發者在操作檔案時不需要了解各個檔案系統的實作,只需要呼叫 System call 就可以達到操作檔案的目的。

換言之,有了 Virtual file system,管你拉麵店放圓桌還是吧台,我通通都能處理!

不只如此,有了 Virtual file system 讓作業系統可以存取多個不同檔案系統的裝置:

file descriptor

以下內容取自叫人頭昏眼花的 stdio library 一文。

在 Unix 或是 Unix-like 中,作業系統抽象了一層資料結構用來存取 File, input / output 資源,該資料結構稱為 File descriptor。並且,File descriptor 是屬於 POSIX API 的一部份,在符合 POSIX 的作業系統上,每一個 Process (除了守護程序) 都應該具備至少三個 File descriptor,分別是:

Integer value (>=0) Name <stdio.h> file stream
0 Standard input stdin
1 Standard output stdout
2 Standard error stderr

inode

inode 的設計最早可以追朔到第一版的 UNIX 作業系統,至今,大部分的 UNIX-like 都採用類似的檔案系統設計,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什麼是 inode 吧!

維基百科對 inode 的定義

inode (index node) 是指在許多「類 Unix 檔案系統」中的一種資料結構,用於描述檔案系統物件(包括檔案、目錄、裝置檔案、 socket 、管道等)。每個 inode 儲存了檔案系統物件資料的屬性和磁碟塊位置。檔案系統物件屬性包含了各種元資料,如:最後修改時間、使用者群組 (owner) 和權限資料。

What's metadata

metadata (元資料) 這個名詞對多數開發者都不算陌生,就像是原子操作這個名詞一樣,我們無法立刻了解元資料到底是什麼資料。
實際上,Metadata 就是一個用來描述資料的資料,舉例來說,在 *.html 檔案中,我們可以在 <head> 裡面找到許多 metadata 的 Target,這些標籤都是用來描述這個 *.html 檔案。

inode table

在了解 file descriptor 後,我們可以在上圖看到每個 file descriptor 都會指向一個全域的檔案表,檔案表則會指向 inode table。
inode table 其實就是一個存放 inode 的陣列,在檔案系統中,他會記錄所有的檔案 (inode)。

xv6 中的 inode

xv6 是一個研究/教學用途的小型作業系統,他對於檔案系統有完整的實作。
在 xv6 的檔案系統中,inode 有兩種意義:

  • dinode

    struct dinode {
      short type;           // File type
      short major;          // Major device number (T_DEVICE only)
      short minor;          // Minor device number (T_DEVICE only)
      short nlink;          // Number of links to inode in file system
      uint size;            // Size of file (bytes)
      uint addrs[NDIRECT+1];   // Data block addresses
    };
    

    dinode 為實際存放在磁碟中的 inode,我們可以透過上方的程式碼了解 dinode 結構中每個屬性的定義:

    • type 用來區分該 inode 是文件、目錄還是特殊文件。如果 type 為 0,代表該 inode 是空閒狀態。
    • nlink 紀錄有多少文件指向該節點,這個屬性可以幫助檔案系統判斷該節點是否可以被回收。
    • size 用來記錄文件的字節數量。
    • addrs 紀錄 block 的實際位址。
  • inode

    紀錄在 Memory 上的 inode,是紀錄在磁碟中的 inode 的副本。此外還記錄了 Kernel 的相關資訊:

    struct inode {
      uint dev;           // Device number
      uint inum;          // Inode number
      int ref;            // Reference count
      struct sleeplock lock; // protects everything below here
      int valid;          // inode has been read from disk?
    
      short type;         // copy of disk inode
      short major;
      short minor;
      short nlink;
      uint size;
      uint addrs[NDIRECT+1];
    };
    

作業系統如何讀檔?

我們在撰寫 C 語言並用其讀取檔案時,會出現與下方程式類似的用法:

fp = fopen(file_name, "r");
while((ch = fgetc(fp)) != EOF)

實際上,我們可以把讀檔拆成好幾個步驟:

  1. fopen
  2. Call system call
  3. Virtual file system
  4. File system
  5. HDD

BTW: OS 透過 Driver 讀取 HDD 的內容時,還需要考慮:

  • 排程演算法
    第一次執行 dir 指令或是開檔案會比較慢,因為要從 File Control Block 查找資料。之後在開就會變快了(因為已經被 Cache 了)。
    通常來說,第一個 Block 一定是 Root。

在這個過程中,一共做了 2 次記憶體存取:

  1. Disk -> buffer (Kernel space)
  2. Buffer (Kernal space) -> Buffer (User space)

總結

之前聽到電子系上的前輩說什麼生活電磁學(?),好啊!要互相傷害是不是?那我也來搞一個拉麵檔案系統阿! (讀書讀到頭殼壞掉)。
本篇文章用愉快的步調學習枯燥乏味的檔案系統,希望能夠引起讀者對作業系統的興趣。

Reference


上一篇
軟體與硬體的距離
下一篇
Shell
系列文
微自幹的作業系統輕旅行41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1 則留言

0
ivan2789
iT邦新手 5 級 ‧ 2022-09-17 12:25:13

感謝大大,對檔案系統新手來說很有用!

我要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